《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大沽夹河(以下简称夹河)是烟台的母亲河,门楼水库是烟台市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为切实保护好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水源地水质,保证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实施意见如下:
(一)根本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好转,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规划目标。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结合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污染因子和流域内产业体系调整及生态市建设规划,分别制订前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2年)和远期(2013-2017年)的工作目标以及前期、中期的工程任务。
(1)前期目标(2008-2010年)。力争用3年时间,使门楼水库流域及其上游区域总氮排放、流失量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区域工业和农林牧渔产业体系和生产布局得到逐步调整,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示范项目,生态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在保持门楼水库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稳定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同时,将门楼水库水质总氮浓度由目前的12-15mg/l下降到9mg/l。
(2)中期目标(2011-2012年)。门楼水库流域及其上游区域总氮排放、流失量全面削减,区域工业和农林牧渔产业体系和生产布局基本调整到位,建成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示范项目,生态产业形成规模化效应,构筑起夹河流域生态廊道的基本框架,启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到2012年,在保持门楼水库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稳中趋好的基础上,将门楼水库水质总氮浓度由9mg/l下降到7mg/l。
2.门楼水库入库总氮5年削减分配指标(2008-2012年)。到2012年,要确保门楼水库水质中总氮浓度下降到7mg/l,就必须对化肥流失总氮入库量、畜禽养殖业总氮入库量、生活源总氮入库量、工业污染源总氮入库量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将总氮入库量控制在1264吨以下/年。
(1)化肥总氮入库量:由目前的2300吨/年下降至2012年的1006吨/年以下,实际需削减总氮入库量1294吨/年以上;
(2)畜禽养殖业总氮入库量:由目前的148吨/年下降至2012年的112吨/年以下,实际需削减总氮入库量36吨/年以上;
(3)生活源总氮入库量:由目前的46吨/年下降至2012年的37.8吨/年以下,实际需削减总氮入库量7.9吨/年以上。
3.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的远期目标。2013年-2017年,门楼水库水质持续改善,夹河流域基本形成河流廊道生态系统。
(1)工业和农林牧渔产业体系和生产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建成一批典型示范作用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示范产业,生态产业规模迅速膨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2)基本恢复门楼水库上游湿地ECO,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全面建成禁挖区、禁采区、禁伐区、禁牧区、禁垦区,修复库区流域草、灌、林植被,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治理,建成门楼水库特殊生态功能区。
(3)栖霞市基本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林业、观光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体系,逐步淘汰夹河流域内原有废水工业污染源,栖霞开发区和桃村工业园不再建设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等工业废水排放的工业公司,着重以发展生态工业为主,实施区域清洁生产,建立区域循环经济链条,人口规模控制在污水处理厂解决能力内。
(4)门楼水库流域基本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体系,逐步淘汰库区流域内原有废水工业污染源,福山区门楼、张格庄和高疃镇不再建设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等工业废水排放的工业公司,着重以发展生态工业为主,实施区域清洁生产,建立区域循环经济链条。
1.实施造林工程。在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的基础上,到2010年末,造林182619.5亩,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增加4.6%,达到43.5%。其中,荒山造林108831亩,疏林地造林16488.5亩,退耕还林57300亩。2008年造林46537亩,2009年造林60390亩,2010年造林75692.5亩。
(1)门楼水库周围及河流主干道两侧第一层山脊范围内的荒山,以植苗造林为主,栽植50cm以上的常绿树种,搭配落叶树种,辅以封山育林措施,保护灌木、草本植被。
(2)流域内其它地段荒山,以直播造林为主,辅以封山育林、留苗养树等措施,培养乔灌草立体植被。
(3)流域范围内,坡度25度以上耕地、30度以上果园或是土层厚度少于30cm的地段,给予经济补偿,实施退耕(退果)还林,建设生态公益林。
(1)全方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化验分析结果大力推广科学施肥、均衡施肥技术,坚持施肥少量、多次、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7万亩,占施肥面积的54.8%;到2012年,水源地内耕地和果园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2)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到2012年,推广果园有机肥施用面积14.1万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保水保肥能力增强。
(3)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滴灌和施肥一体化作业,到2012年果园安装滴灌设施10万亩,减少化肥用量30%-40%。
(1)在夹河流域内全面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以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试点,因地制宜地启动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减轻农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2)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染。2009年6月底前,对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2008年年底前对位于夹河流域内(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理,禁止废水外排。
(1)开工建设黄务污水处理厂。2012年规划解决能力5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主要处理芝罘区世回尧黄务区片、莱山区盛泉工业园和莱山镇区片以及莱山机场的污水。
(2)开工建设栖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规划工程解决能力2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2009年年底前建成运行,主要处理栖霞开发区及其周遍区域的污水。
(3)配套完善栖霞城区污水管网。2009年年底前,扩大雨污分流管网覆盖范围,确保城区生活垃圾污水全部集中处理。
(4)配套完善福山城区污水截流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或处置设施,杜绝城市污水进入夹河。
(5)做好栖霞桃村区片污水集中处理的方案论证,尽快确定污水处理方案,开工建设相关设施。
(1)规划建设栖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桃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栖霞生活垃圾处理场规划解决能力200吨/日,主要处理栖霞城区及西部区域生活垃圾。
(2)快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夹河沿岸所有乡镇、村庄都要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工程建设,2009年年底前,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处置)。
(3)清理河道垃圾。有关县市区要在2008年年底前,组织清理夹河干流以及各支流河道的生活垃圾。
(1)修订完善门楼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从严控制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范围内各类工业项目。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依法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2)治理流域内工业公司污染。加快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完善在线监控网络,确保流域内所有工业公司生产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水直排夹河流域的工业公司,要依法予以关闭。
(3)2010年年底前,分期分批依法关闭门楼水库上游和紧靠库区的有污水排放的工业企业。
(1)修复河道ECO。严禁河道采沙、破坏河道植被,恢复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充分的发挥河道自净功能。
(2)建设湿地生态工程。在门楼水库入口建设大型湿地系统,培育陆生、挺水、沉水植物,吸收去除营养成分。
(3)建设漂浮植物培育区。在门楼水库上游库区,优选植物品种,控制植物生长,高效吸收分解水库中的营养成分,并将其作为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4)建设矿山生态恢复工程。2012年年底前,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区域内,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的山体逐步进行生态恢复,将栖霞和门楼水库保护区划定为矿产资源禁采区,保护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1)全力发展果园植草、秸秆覆盖技术。到2012年,水源地内果园植草面积达到5万亩,占果园面积的21%,逐步建成果园生物篱笆,有效涵养水分及养分,减少氮素流失。
(2)推广太阳能频振杀虫灯。到2012年,规划安装1666盏太阳能频振杀虫灯,覆盖面积达到5万亩。
(3)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在果园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14.1万亩,主要推广吡虫啉防治苹果黄蚜瘤蚜技术、阿维菌素防治苹果红蜘蛛技术和灭幼脲防治金纹细蛾技术。
(4)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成立专业病虫害防治队伍,配备先进防治设备设施,统一防治,先在栖霞市、福山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9.实施水源补充工程。在将庵里水库纳入市区备用水源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建设老岚水库。按照1999年国家批复的老岚水库项目建议书,老岚水库规划总库容1.53亿立方米,年调水量4118万立方米,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并可发展灌溉面积3万亩。水库建成后不但可以提高外夹河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满足烟台市区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要求,还可以涵养外夹河下游地下水,防治海水入侵。
依据门楼水库的水质现状、流域面源、点源状况、进出水量、自净能力等数据模型(因庵里水库按汛末库容3810万立方米计算,汛期进水量2150万立方米,弃水量120万立方米,且一般年份不弃,总氮3-6mg/l,优于门楼水库5年控制目标,因此,不考虑庵里水库对门楼水库水质影响)进行测算,经过努力,到2012年门楼水库总氮可由目前的12-15mg/l下降到7mg/l,每年进入水库的总氮不超过1264吨。
(一)化肥流失分析。目前,耕地化肥流失总氮入库量为454吨/年,果园地化肥流失总氮入库量1846吨/年,两项共计2300吨/年。到2012年,化肥流失总入库量必须控制在1006吨/年以下,需要削减1294吨/年以上。其中,实施标准施肥(生态市建设标准是250千克/公顷)可降低总氮入库量1162吨/年,通过退耕还林、退果还林等工程可减少总氮入库量132吨/年。
(二)畜禽养殖业治理分析。目前,门楼水库流域内畜禽养殖形成的总氮入库量约为148吨/年,到2012年,畜禽养殖业总氮入库量必须控制在112吨/年以下,需削减总氮入库量36吨/年以上。要完成削减目标,需要对门楼水库流域内的240多家养殖场实行搬迁或者关闭,对村民自养畜禽实行圈养。
(三)区域生活、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分析。栖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2万吨/日,主要处理生活垃圾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建成运行后,可减少入库总氮至少7.9吨/年,满足规划要求。
(四)结论。通过实施污染控制类工程,可将总氮入库量控制在1264吨/年(5年控制目标)以内。再辅助实施的重点城镇和夹河沿岸村庄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畜禽养殖清洁工程、工业污染点源治理工程等措施,可确保2012年门楼水库总氮控制在7mg/l以内,并有可能提前达到目标,有效改善夹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稳定和补充后备水源。
1.全面落实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和层级负责制,有关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辖区水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是本部门水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
2.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县市区政府和市环保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规划局、畜牧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规划、计划,组织协调有关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对重大工作进行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会议议题准备,季度工作情况调度。
3.强化考核。将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纳入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列入重要政务督查事项做定期督查,确保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
1.坚持依法行政。将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设计。对涉及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重大经济开发活动,决策前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论证;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任何区域规划和各类开发建设等专项规划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一律不予批准实施;对未经审批擅自开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
2.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对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不执行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林业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生态破坏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1.建立健全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投入机制。各级要将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水污染防治、林业建设、生态恢复与治理、环保试点示范等重点工程和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
2.整合生态建设资金,集中财力解决明显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应优化资金使用政策,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着重向水源地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湿地保护区倾斜,优先支持生态保护作用明显的流域性、区域性重点生态环保项目。
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由点到面、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尽快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投入的投融资机制,特别是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夹河流域及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4.对重点县市区实行政策激励。实行严格执行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确保交接断面水质达到规定的相关标准,对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的县市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尤其是对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栖霞市及门楼水库区域,实施政策扶持,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环保型产业。
建立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市场化运作机制。全方面实施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达到保本微利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运用财税政策、价格杠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运营单位的监管,确保正常运营。
方案①铺设排污管道,经前期预处理后,将污水输至烟台黄务污水处理厂处理;距离35km,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一期投资2000万元,2010-2012年运行费500万元/年,合计5500万元。
方案①2009年底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BOT模式,配套管网建设(或按市区排水规划执行)。
方案②2009年底建成污水输送管网,送套子湾处理(或按市区排水规划执行)。
栖霞市西片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200吨,总投资1500万元,2008年自筹部分资金完成规划、地勘、环评、土地征迁等准备工作。2009年完成二期工程。
栖霞市东片在桃村镇投资1500万元新建一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2008年完成规划,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
栖霞西片观里、官道、杨础、寺口、西城、苏家店6个镇及翠屏、庄园、松山3处街道办事处建设垃圾中转站15处、更新部分垃圾收集设施,运至栖霞西片垃圾处理场,投资1300万元。
栖霞东片唐家泊镇、蛇窝泊镇建4处垃圾中转站,运至桃村垃圾处理场做处理。投资320万元。
栖霞北片经济开发区、臧家庄、亭口、庙后建设6处垃圾中转站,收集后统一运至烟台市区垃圾处理场处理。总投资480万元。
在高陵镇、观水镇建2处生活垃圾中转站,统一收集后送牟平转运站。总投资160万元。
在回里、张格庄、门楼、高疃镇建设4处生活垃圾中转站,统一收集后送八角垃圾处理场处理。总投资320万元。
在郭城、徐家店镇建设2处生活垃圾中转站,统一收集后送海阳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总投资160万元。
在大柳行镇沿高谷河区域建设1处生活垃圾中转站,统一收集后送八角垃圾处理场处理。总投资80万元。
在黄务办事处勤河下游、横河区域2处生活垃圾中转站,统一收集后送八角垃圾处理场处理。总投资160万元。
栖霞市建设河道湿地,2008年至2010年规划总建设面积500公顷。在白洋河、清阳河、大庄头河、庙后河、山东河五条河流建设拦河闸6座。2008年完成湿地建设100公顷,2009年和2010年各完成湿地建设200公顷和3座拦河闸。
2008年,关闭烟台鲁河物资建材有限公司(8.8万吨)、栖霞光阳水泥有限公司(8.8万吨)生产线
年至2012年,五年内全市果园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15万亩。使用普通肥料、农药与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每亩的成本差价600元。2008年规划1万亩果园进行试点,2009年推广2万亩,2010年推广3万亩,2011年推广4万亩,2012年推广5万亩。
年至2012年,五年内规划建设户用沼气池1万个,每年建设2000个,总投资1500万元。